Art and Emotions

艺术与情感

引子

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品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情感:作者所注入的情感,与观众体会到的情感。这种认识可以被归类于“表现主义”之中。表现主义是一种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与浪漫主义类似,均认为艺术与情感有关系。这节的重点便是如下问题:情感是否能解释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与日常表现主义

托尔斯泰在《艺术是什么?》一书中提出:

艺术是一种通过符号,将自身所经历的感受传递给别人,并让他人体验到这种感受的人类活动

托尔斯泰描述了一种非常常见的观点:艺术是观众与作者的情感间的桥梁。这种观点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仔细思考又有诸多问题。John Hospers(The concept of Artistic Expressions )与Alan Tormey(The Concept of Expression)均指出了这种认知方式的问题。

  • 摘取背景考虑艺术中的情感显然是不合理的

  • 我们认为,艺术是一种经验性的情感表达。但情感是一种先天的事物。也就是说,如果艺术仅仅基于情感的话,它便是一种可以“无中生有”的事物:只要我和莎士比亚一样伤心,我就能写出哈姆雷特。当然,这显然不合理。

  • 在情感上具有复杂结构的艺术,与在情感上具有简单结构的艺术。观众面对作为单一情感载体的艺术时,会很容易共情。而面对复杂的、多种情感结合的载体时,是否能进行共情?

  • 更进一步,考虑情感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究竟是如何承载感情的?衍生出作品的情感源头,与观众所感受到的情感真的一致吗?假设有一个演奏家在演奏一首快乐的乐曲时出现了失误,而这个失误让观众产生了共情。此时观众的悲伤感受与乐曲的快乐本质产生了冲突。

    一个合理的回答:关于情感的表达与关于情感的表现是不同的。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前者描述的是所演奏的乐曲,而后者描述的是演奏者的演奏。

  • 最后,如果观众没有感受到同样的感情,是否会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事实上托尔斯泰这番话并非无迹可寻。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点便是遵循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托尔斯泰本人也很向往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难理解他会提出这种想法。

总结:这种初步的想法问题还是有很多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忽视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我们应当说,艺术的目标之一是描述某种情感,但我们不能说艺术的本质是某种情感。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是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去感受它。

布莱希特

德国戏剧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因纳粹党上台而被迫流亡欧洲大陆,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又在美国遭到反共迫害,不得不于1947年返回欧洲,并自次年起定居东柏林

陌生化效果

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1936年创作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这是布莱希特的一篇重要的戏剧论文。陌生化效果,又被译为间离效果。它是一种演绎手法和一种演绎效果,连接着演员、角色与观众。

与人们的常识不同,间离(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发明的词(而不是布莱希特发明),什克洛夫斯基用陌生化来描述艺术创作(特别是文学写作)的本质,即艺术其实是在让人们熟悉的日常事物变得陌生,艺术的张力正是来自于此。陌生化这个词的内涵很好地彰显了形式主义艺术理论的某种尖锐而前卫的观点,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是在摹仿现实,是现实的影子。但陌生化的概念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审美是什么的可能性。

尔后这个词因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挪用到戏剧当中(“间离”)而变得闻名于世。有感于当时戏剧一味追求“感人”煽情情节的堕落现象,布莱希特将什克洛夫斯基他们在美学上定义出的间离和间离效果,具体化为了一系列对戏剧变革的诉求。在布莱希特的阐释下,“间离”成为了革新戏剧的一个先锋口号,一种革新戏剧(theater/drama)传统模式的有效手段。

例:戏演的好好的,突然跑出来一个人,跟观众说话:「喂,刚才这幕戏演的怎么样?」

浅白的说的话,就是将一个表演元素通过“剥离熟识的、不需要说明即被默认如此的特征”使一些观众认为熟识的或者不在意的表演元素表现出陌生感,反常识感,但间离之后的意象必须要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甚至只有这样才符合逻辑的,才能够使间离的表演思想和表演方法得以成立,其中一个重点是对历史重塑的间离,比如东周传奇中一些奇人异事,以后人的标准,或不理解或应批判之,但在表演中,这种距离感被忠实地呈现,就会产生间离